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研究氣候變化對天氣依賴型電力系統影響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線希望:即使氣溫和海平面可能會升高,但在那些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較多的國家,照明(甚至空調)系統仍能繼續工作。這項日前發表于《焦耳》的研究表明,歐洲電力系統在未來氣候條件下也會運行良好,就像在歷史氣候條件下一樣。
利用天氣模型和氣候時間序列的數據,該團隊開發模型預測到2100年在最常見的全球變暖情景下,所有歐洲國家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輸出。為了比較在預測中以及歷史上歐洲的氣候依賴型電網如何發揮作用,研究人員選擇了5個關鍵指標:可調度電力的需求和容量、輸電效益、蓄電效益、電力生產和消費的可變性。
論文第一作者、該校工程系博士Smail Kozarcanin說:“我們試圖理解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電力系統?!?br />
結果顯示,盡管未來氣候情景預測了新的極端天氣,但這項研究并未發現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關鍵指標存在很大差異,這表明基于歷史氣候的系統設計在未來氣候中應該有相似的表現。
Kozarcanin及同事相信,這是由于現有的系統設計能夠抵御極端氣候事件。該團隊還指出,隨著氣候變暖,人們對供暖和制冷用電的需求可能會有變化,而這些變化將抵消模型預測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的波動。
但在極端天氣下,可能需要更換可再生能源發電機和系統的其他部分。Kozarcanin說,“例如,未來的風力發電機可能需要新型的風暴防護,而太陽能電池板可能需要抵御超級冰雹。但我們的研究表明,大型基礎設施的選擇,如備用發電廠的容量,相對不受氣候變化水平的影響?!?br />
“未來電網面臨的主要挑戰很可能是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意愿,即為電網拓撲結構進行投資和適當規劃,使各國之間的可再生能源生產順利進行,從而獲得最大的潛在利益?!盞ozarcanin說。
這樣一來,如果人類對即將到來的災難性熱浪和超級風暴無能為力,至少還有可能躲在氣候可控的客廳里,看看電視什么的。